|
2018年的最後一天筆者終於拍下盛開的異萼挖耳草 |
臺灣的紫色花狸藻就像是謎一般的存在. 過去,有一些像是長距挖耳草 (Utricularia caerulea) 在這個島上消失過,這很難過,因為現在只能從標本記錄上緬懷過去。而也就是大概2014年左右,那是個普通的一天,筆者收到了一份來自社群媒體的訊息,上頭說著"有人在東海岸找到了紫色花的狸藻,當然不是歸化的禾葉挖耳草 (Utricularia gramifolia),而似乎是溼地挖耳草 (Utricularia uliginosa) 在臺灣重新發現" 這是真的?還是謠言?附件中秀了幾張照片看起來不像是偽造的,看來必須去看看這東西吧,像流言終結者那樣證實或破解這個懸疑第一步,追蹤這份"訊息"吧。雖然無法從原作者得知太多訊息,所以選擇分析現有的資訊,同年夏天,筆者得到了那紫色花狸藻的詳細點位,是從另一位也屬同溫層的朋友楊大哥身上,在朋友的照片裡秀出了些紫色花的東西長在花蓮東海岸的岩棚上,非常吸引人啊,而也同樣是那年夏天,在得知精確點位後筆者搭上了火車前往東海岸,在那趟旅行中,不過在那場旅行中筆者最後失敗了...
因為不熟悉太多關於當地物候的資料,以至於到了目的地時那裡時植物已乾死了,現場乾枯植株殘骸甚至還能看出二裂挖耳草 (Utricularia bifida)、菲律賓穀精草以及寬葉毛氈苔,唯一倖存的只有菲律賓穀精草,不得不感嘆其生命力的強韌也不愧是全臺分布最廣的穀精草科植物。而在接下來的3年中,筆者也多次造訪,但不是颱風便是大旱甚至得划船涉水的,植株乾旱殘骸要不就是植株幼小始終無法拍攝到盛開的族群照片,想放棄了...同時,由於受赴香港外派,所以有了一些機會可以探索香港真正的濕地挖耳草,所以放棄臺灣的"紫色花"似乎是個明智的選擇啊,因為就結果而論香港這的長得又肥又好而且也順利找到了,臺灣的確還在遙遠的東海岸,只能望圖興嘆。
|
2014年夏颱風前相當乾燥 |
|
缺乏水份枯萎情形 |
|
殘含當中清楚可見寬葉毛氈苔與菲律賓穀精草 |
|
現地僅有菲律賓穀精草存活 |
2017年二月下旬,那是個令人興奮的一天,因為臺灣發表了一種新記錄的狸藻屬植物,從此那個"紫色花"有了他的新名字叫做異萼挖耳草 (Utricularia heterosepala),而且這是一個新記錄種,不是舊物種再發現。這消息對當時的筆者來說實在太狂了,因為原以為已經在香港拍攝過的物種,放棄了臺灣東海岸遲遲無法拍攝的族群...現在變成是新的物種,這個消息對生態愛好者無疑又是一項驚喜啊,新紀錄種。最重要的是他給了我一個再次前往東海岸好好尋找那紫色花好好拍攝的理由,不過在那時,一切對筆者來說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筆者決定前去澳洲打工了展開異地的新旅行,至少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臺灣的一切將如過眼雲煙。
|
2014年夏颱風後東海岸環境還是相當乾燥 |
|
2014年夏颱風帶來的雨量卻已能復甦了岩棚部分生態 |
|
異萼狸藻因為雨水復甦但未開花 |
|
甫生長的樣子 |
|
2015年春節環島時第一次拍下含苞的異萼挖耳草 |
2015年算是意義上第一次見著異萼挖耳草開花的日子,那並不是一次典型的野外探險,相反的是在全家旅行中行經花東時停靠在海邊讓我過去看了一下,二月底的花東海岸仍飄著一絲水氣,陰沉的天空映照在大海上連大海都變得晦暗了,連空氣中都有著一絲寒意,走在海灘上不面打了點哆嗦。二月份應該不會開花吧?在植物誌中對於本種的描述也是夏秋之際,雖然花期很長但現在根本連冬天都還沾不上邊。岩棚上生長在不少岩生的植物包括萬年松以及同屬圓葉挖耳草 (Utricularia striatula),萬年松在過去的旅行就以見著過,雖然乾燥扭曲但不致影響辨識,而圓葉挖耳草則是過去不曾在該地出現,但確實夏季在豐濱海岸中年滲水岩棚有發現,這麼一想現在是花東的雨季,雨水豐沛下有也不奇怪。出現了,是異萼挖耳草,而且開著花呢...,只是這花似乎才半開,隔靴搔癢的感覺,不過確實是有開啦。
時間來到2018年年末,在過去幾年中筆者經歷外派香港有了機會可以稍嚐異地旅行的滋味,隨後決定在換工作的空窗期也就是2017年來到西澳探索異邦植物,對於看過西澳大大小小的食蟲植物後再回來看東海岸的食蟲水草確實感嘆良多。這是一場跨年旅行,筆者與朋友莊大哥決定來場東海岸水生植物探索之旅,這其中也包括了異萼挖耳草,只是這麼早會開花嗎?雖然2015年2月造訪過確實發現尚未入春也能開花但當時花朵並未全開,此時正是12月底的冬天,異萼挖耳草真的會開花嗎?還真的開了,此刻,筆者的情緒再也無法平靜...。
"5年來,我獲得很多亦失去很多,從一個普通上班族到旅居異鄉沾了洋墨水的上班族。從一個本地植物愛好者到一個有機會探索異邦植物的玩家,我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很多。我的相機現在沒辦法正常運作,我的手機壞了、我丟了我的圍巾、健康、還有我的感情。沮喪和悲傷環伺著我。也許這就是一場交易吧,等價交換,拿我的人生吧~"終於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筆者終於在風雨中看到了盛開的異萼挖耳草,回想到過去的總總,只差沒潸然落淚...或者說其實有,但下著雨吧。"
|
在二裂挖耳草裡夾雜著異萼挖耳草 |
|
除了異萼狸藻尚有菲律賓穀精以及寬葉毛氈苔 |
|
異萼挖耳草 |
|
生育環境為岩棚 |
|
夜色下海岸上龐大的族群 |
2014年到2019年,這5年來筆者追尋著這個物種,彷彿記錄了人生的點滴,所謂落花都上燕巢泥也就是如此吧。也就是在2018年末的跨年旅行,筆者拾起了相機走出低潮吧。也就是這次,終於在微雨的東海岸岩盤上遇見了那"紫色花",彷彿就是約定了5年,總算見到面。這個自菲律賓飄洋過海落腳東海岸的植物,可以想像也許是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席捲菲律賓的熱帶低氣壓將一塊生長著異萼挖耳草的碎片與漂流木植物殘骸捲和並且適當得隔離海水,而這些海漂物又順著海流來到了臺灣的東海岸,接著在大浪中打上岩壁,活了下來並生根,接著才有今天,被筆者遇到...終於拍到理想的 Utricularia heterosepala。這是屬於筆者追尋紫色花故事,想想這一切,年輕時就追尋著各式美妙的物種,寫下這些回憶歷史,也算得上是反覆咀嚼品嘗這些回憶吧。
總結,整體來說異萼挖耳草目前筆者知曉的3個產地皆位於花蓮海濱地區,且綿延海岸線散佈10餘公里,顯示其擴散力還是有一定的潛力的,而海岸分佈的棲地不乏長浪、鹽末捲入,雖然花東海岸岩層陡峭驟降使得海岸延棚易有湧泉水,但能承受海風到也挺特別的,這些棲地在夏季水源枯竭且岩棚土層磽薄,雖不利族群生長但也間接抑制大型草本深入,冬季或豪雨期間補充水分後則快速復甦形成族群,這種間歇性濕地的環境未來也值得再觀察。
|
生育大景,致我的青春 |
Refer
20140712
20140822
20150220
2018123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