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茅膏菜 (芬利松茅膏菜) Drosera finlaysoniana

     這是一種臺灣產的大型茅膏菜屬植物,在臺灣也算是相當有名氣的一種食蟲植物,過去在新竹蓮花寺濕地的保育防衛戰上本種特殊的外型加上佈滿露珠般的樣子可是地相當引人注目。雖然是臺灣原生種的植物不過在野外幾乎不可能見到,多數人對他的印象也許是來自於食蟲植物玩家間的流通又或是花卉市場中獵奇的商品,然而關於長葉茅膏菜這不俗的身形,確實值得好好聊著。

長葉茅膏菜現在又叫做芬利松茅膏菜

    不過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疑問,過去稱呼長葉茅膏菜不是不是和本種的學名不同啊?這裡就不得不提Russell Barrett 和 Allen Lowrie 等人在2013年的著作,這份著作將過去的長葉茅膏菜以及一個近似種一舉分成了11個物種。也許有朋友會好奇,怎麼好端端的2個物種突然就拆成11種那過去的研究又是怎麼一回事?其實首先必須認知的就是在學術研究上是一個不斷迭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過程,迭代的過程中當然如果發現前人研究有瑕疵的部分,那麼必要的修正也是必須的,特別是在研究方法精進之後得到更精確的研究結果。就拿長葉茅膏菜來說,本種是在1753年由林奈氏所描述的物種,在當時運輸保存條件下長葉茅膏菜的標本只是皺縮成一團,腺毛、莖節乃至花色等等皆不易觀察的情況下,這種葉子長長的食蟲植物就被通通叫成長葉茅膏菜了。隨著攝影技術運輸發達科學上有了標本以為的鑑定方式,長葉茅膏菜當中的細微差異在2002年慢慢的以複合群來稱呼。一直到2013年才由花色、莖節以及植株等等的正式分成11個物種。以上,這就是一個研究方法精進之後得到的新結果,不過在臺灣地區因為就只產這麼一種葉子長長的茅膏菜因此直觀的稱呼長葉茅膏菜這點也是合理的,文章接下來也會用長葉茅膏菜 (Drosera finlaysoniana) 這個俗名來繼續描述,不過學名則不建議再使用 Drosera indica

    "10年來變的是名字,但不變的是其悲催的野外命運。"

    對筆者來說,本種的感覺就是這樣的。雖然整個長葉茅膏菜複合群分佈甚廣,南起南半球澳洲北領地,北到北半球日本,整個長葉茅膏菜家族可以說是廣泛分佈的了,就算不看整個複合群單就芬利松茅膏菜來說,也算是廣佈東南亞,那為何臺灣野外的族群會如此悲催呢?過去在臺灣野外主要以低海拔季節性溼地分佈為主的植物,而這剛好也是人類活動主要範圍,也正是在經歷半個世紀的開發後野外族群逐漸凋零成為了幾乎只流通在食蟲玩家裡的收藏品種,不特別說甚至會忘了這種植物曾經廣泛分佈在臺灣的土地。筆者最早對長葉茅膏菜的認知來自於2004年左右林式圖鑑裡的描述,除了竹北蓮花寺濕地上包括金門後壟濕地,而臺北汐萬路上則有疑似野放族群,前兩者比著接在後來的旅行中造訪,而汐萬路的族群在筆者有地緣之便下卻仍未曾尋獲。

    時間來到2006年,因為輪藻的研究而結識周先生近而有機會參觀桃竹地區水生植物棲地臺灣萍蓬草與蓮花寺濕地,在當時由於書籍影響筆者自是知道濕地中特產的長葉茅膏菜和其他食蟲植物的,不過在當天的觀察中並未尋獲所以甚感可惜。轉眼一晃來到2008年,這時筆者由於參與金門植物調查計畫因而有了機會可以造訪田埔濕地,這才是筆者第一次見到這種植物的機遇,雖然第一次看到時印象就跟一團膠帶一樣,不過這絲毫不減這種植物帶給筆者的震撼。那本島的族群呢?2010年中,筆者同老師在前往蓮華池溼地的路程中發現路旁山壁下濕地生長著包括穗花斑葉蘭、菲律賓穀精草以及少量的長葉茅膏菜,不過同行的老師們直指這環境不適宜長葉茅膏菜因此族群應該是野放因此該不典型族群並沒有為筆者過多重視,同年底,筆者在研究所就讀的時間和當時的研究室眾與林姓學長探訪苗栗火燒跡地,活動後筆者搭上學長的車且學長提議到苗栗淺山一帶探訪稀有的胡麻草,不過到了現地胡麻草尚未發芽但卻在當地意外見到許多長葉茅膏菜的幼苗。

2008年4月金門田埔溼地裡的長葉茅膏菜

2008年8月田埔溼地裡的長葉茅膏菜已開花結實

    "這真的是本島的長葉茅膏菜,好神奇。怎麼會長在這?"

    不過說來可笑,由於筆者事前已經在金門島見過許多成熟開花植株,因此面對眼前的長葉茅膏菜們加上天色暗微雨因此連相機都沒有動呢,現在想想這種紀念性的一刻就算條件再差拍個照片未來總能留念啊。

    2011年的時候則是在新豐丘陵濕地見到了一定的族群,這算是意義上第一個筆者見過且拍攝記錄下來的本島族群。由於當時的蓮花寺濕地出入較為麻煩不利獨立觀察者進行,因此在新豐發現族群之後,這個不需申請的"野地"似乎成了筆者對長葉茅膏菜觀察的最佳觀測地,但一切的一切似乎也不如想像中的好,在2013年4月筆者畢業當完兵後再次探訪時雖然還有長葉茅膏菜但在2014年8月的兩次調查中就沒有在當地發現任何植株了...,一直到2017年4月,在與苗栗竹南的謝大哥會合後便一同前往新豐這塊濕地調查了,而時間上正是筆者即將赴澳與朋友們的餞別吧,因此行程上並沒有特別要往哪走就只是會會朋友,但也就是這麼隨興的走走便又在當地發現新的植株了,算是赴澳前的小驚喜但也就僅只一株。

2010年3月新竹新豐長葉茅膏菜族群

新竹新豐的長葉茅膏菜捕蟲特寫

2013年新竹新豐的長葉茅膏菜族群概況

長葉茅膏菜喜歡向陽潮濕略積水的環境

2014年8月再訪新竹新豐濕地未能尋獲植株

2017年初於新竹新豐濕地再次尋獲唯一植株

    在南半球西澳大地這個堪稱茅膏菜屬植物的演化中心待了9個月,這是一個不能用在臺灣的野外經驗來衡量的地方,比方說毛氈苔在當地是地被植物生長季走在野外很容易就踩到之類的...。不過,在臺灣的現況終歸無法跟西澳進行類比,2018年筆者回到臺灣後臺灣的狀況又是如何呢?

    2018年4月,這天很罕見的筆者與林業工作者同行,目的是為了探訪苗栗低海拔丘陵植物也包括長葉茅膏菜,一行人在臺北市社子交流道附近的麥當勞碰面稍作介紹後隨即驅車南下。行程第一站來到了苗栗淺山地區的公墓,這地方筆者相當眼熟,很像是當年林姓學長帶筆者來看胡麻草卻驚見長葉茅膏菜的地方,不過由於當年乾旱因此現地並未發現任何植株。接著往北不遠的聚落很幸運的在當地發現滿田開花的瓜皮草,最後筆者提議到新竹新豐濕地看一看,那裡曾經是筆者本來預計要長期觀察長葉茅膏菜的棲地,不過那趟行程中黑珠蒿、田蔥等等依舊,甚至同行者還發現稀有的華刺子莞不過就是沒發現長葉茅膏菜。1個月後與高雄的莊姓友人再行探訪當地也未果,看來長葉茅膏菜應該真的是從當地消失了...。

    "臺灣真的沒有長葉茅膏菜了嗎?"這個問題筆者吶喊了許久,也算是逢生態圈同好就會問的問題。

    2019年初的大雨澆不熄筆者的熱情,而是充滿希望的春雨。在與苗栗的同好謝大哥連繫後由於當年雨量較多遂值得再觀察追蹤,而在他的棲地觀察中雖當下未有發下然拍攝回來的一張豆科植物的近照中赫然驚見一株長葉茅膏菜的幼苗處在背景,這個發現無疑帶給筆者莫大希望吧,最後在多方現實成面考量下,筆者獨自搭乘火車前往苗栗海線偏僻的小鎮開始進行物後觀察,目標是拍攝一季的開花植株。從夕陽下晶瑩的露珠到雨中含苞的花朵,最後是為了趕上花朵盛開必須中午前到訪等等,也許深怕這一次錯過了又不知得等上何時才能再度見到,2個月間筆者跑了5趟苗栗,終於在同年7月下旬記錄到現地大量開花的情形:而在同年8月上旬的觀察族群結實累累蜷縮衰退,同時數日後再偕日籍友人香川先生在桃竹苗低海拔活動時觀察當地族群已經可能是季節乾旱又或者物候關係吧。而在2022年5月雨中的觀察,雖花朵都被大雨打壞但族群也順利再萌發開花,相當令人振奮。

2019年5月底於苗栗淺山地區再次發現長葉茅膏菜族群

2019年6月長葉茅膏菜族群的狀況

長葉茅膏菜植株近攝

2019年6月底長葉茅膏菜殘花狀態

晶瑩剔透的長葉茅膏菜植株樣態

2019年7月苗栗淺山長葉茅膏菜雨中開花情形

長葉茅膏菜雨中開花近攝

長葉茅膏菜雨中狀況

長葉茅膏菜的花朵綻放於上午

長葉茅膏菜花朵會於午後慢慢閉合


2019年7月中旬苗栗長葉茅膏菜棲地情形

2019年7月中旬苗栗淺山地區長葉茅膏菜族群

長葉茅膏菜植株開花情形

長葉茅膏菜植株開花情形

長葉茅膏菜於盛夏日開花情形

2019年8月初苗栗淺山地區長葉茅膏菜族群狀況

2020年5月長葉茅膏菜族群

2020年5月長葉茅膏菜植株狀況

2022年5月長葉茅膏菜雨中植株狀況

2022年5月梅雨中的長葉茅膏菜植株狀況

    綜觀筆者在西澳觀察茅膏菜屬植物的心得來看可以推測長葉茅膏菜應該也是喜歡陽性演替先驅低草地或者裸露地的環境,然而演替先驅的環境比起老熟林來說其演替速度是快的許多,換言之若以中度干擾假說來看就算沒有人為的開發破壞,這樣的棲地本身也會在這50年間自行演替掉,因此本種在原棲地的消逝可以說是必然的,整個陽性植物的演替就是這麼快速,那問題出在哪呢?端看臺灣低海拔這樣的環境在過去50年的都市與農業區的開發已經所剩不多,而坡地綠美化、造林綠化這些人為介入創造演替後期的行為無疑也是中斷演替前期所應發生的生態。因此若以筆者來看本種少見稀有的原因也許是其棲地"新的不來舊的一直去"。

    是的,演替就是個動態的行為,當新的先驅環境不斷遭到開發、綠美化等等因此一直沒有新的棲地產生而舊的棲地又不敵自然法則慢慢演替掉,長葉茅膏菜的族群就這麼凋零了。而在臺灣的分佈除了幾個著名的產地之外過去臺北林口以及桃園地區亦有發現,如果查看日據時代便能發現整個桃園台地也都是食蟲植物調查的重地,如今在經濟發展的脈絡下早已看不出過往的生態榮景。

    細數筆者這10多年來走訪野地的觀測然而這樣悲劇的故事直到今日還在發生,也許也只能笑笑地說,臺灣就是地狹人稠所致吧。。最後,茅膏菜屬的植物在英文上稱之為Sundew,是由太陽和露珠所組成的單字,正如其名茅膏菜屬植物們晶瑩剔透的植株就好比太陽下不會散去的露水如此夢幻,也希望這種美麗植物在未來仍能佇立在臺灣的郊野。

Refer
2008 (春) 初見金門島 - 熱鬧的田埔濕地和寬葉毛氈苔
2008 (夏) 候居金門島 - 紫黃配的長距挖耳草與黃眼草
2010 (春) 關於新竹的食蟲溼地 第一次在本島邂逅長葉茅膏菜
20130407a
20140830
20170403
20190525
20190615
20190629
20190706
20190720
20190803
20200502
2022051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葉田香 Limnophila rugosa

東方石龍尾 Limnophila orientalis

臺灣簀藻 Blyxa echinosperma

石龍尾 (長柄石龍尾) Limnophila trichophylla

桃園石龍尾 Limnophila taoyua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