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簀藻 Blyxa echinosperma

    雖然這篇主題講的是臺灣簀藻,但事實上由於野外不容易分辨,因此這篇介紹裡的圖片可能會包含無尾簀藻。

    臺灣簀藻是一種廣泛生長在低海拔濕地的物種,他的外型就像泡在水裡的草,不過簀藻特別的是植株總是閃著一層銀光,葉片或綠或黃或紫,一般來說光線愈強植株愈鮮艷,不似一般水草顏色通常墨綠褐暗看起來頗為顯眼,因此在野外水域若有該屬植物總能快速注意到。簀藻在臺灣有三種分別為臺灣簀藻 (Blyxa echinosperma)、瘤果簀藻 (Blyxa aubertii) 和日本簀藻 (Blyxa japonica)。其中無尾簀藻與本種非常難辨識,僅能透過果實有沒有尾來辨識,而日本簀藻具有走莖,植株側芽叢生具有觀賞價值因此在水族市場頗負盛名且容易區別。早年在農業時代,這種植物廣泛生長在水田環境,然而由於不敵除草劑水汙染與外來種福壽螺的影響,如今要於野外找到這種物種對於經常走訪野外濕地的水生植物愛好者來說雖非難得一見,但也確實需要些耐心仔細尋找。值得一提的是簀藻本身對福壽螺的抵抗力似乎很弱,至少筆者未曾見過與福壽螺和平處在同一水域的族群,就連珍稀的水車前都能拍攝到與福壽螺同框的族群動態平衡吧,但奇怪的是多年出入野外就是沒見過本種與福壽螺共存的,因此可能真的就是環境不能有螺吧。

位於臺北石門休耕田裡生長的臺灣簀藻在陽光下紅得鮮豔


臺北雙溪植株開花一景

臺北貢寮的這塊水田屬於自然農法耕作因此保留大量水生植物

臺北金山這塊水田生長大量水草

位於臺北金山這塊旱水輪作的水田在休耕期長出大量水生植物

簀藻、鴨舌草、慈姑、擬紫蘇草、虻眼和水馬齒混生休耕田裡

臺北石門山區的水梯田臺灣簀藻伴生著田字草

臺北三芝田間的族群混生多種水生植物

桃園楊梅的族群則與尼泊爾榖精混生在茶園山溝

新竹竹東這口湧泉裡生長著稀有的水車前與簀藻

南投埔里地區的族群則與水王孫長在一起

南投魚池檳榔園裡的湧泉帶有相當多的幼苗

    2002年左右筆者開始於野外拍攝植物,最早於野外見到這種植物是在當今臺北士林與北投交界的文林路後方一帶的市民農園中,當時臺灣簀藻與牛毛氈和和八蕊眼子菜生長在一條帶點磺水的水域之中,可能由於水體的礦物質,因此當中並無螺害。爾後,筆者開始搭乘公車前往臺北三芝一帶調查水生植物,在當時的三芝農業現代化與溝渠水泥化已對水生植物造成明顯的影響,因此與筆者想像的不同,即使相較於文林路與承德路夾腳的小小農業區,廣布著茭白筍田的北海岸地區但其中的水生植物特別匱乏且福壽螺橫行,只有在一些比較小型且相對自然的水域仍然幾乎能見到本種,當然這個結果也不是北海岸這樣,就算不在臺北,相鄰的關渡平原也是慣行農法沒什麼水草的,這是農業發展全臺灣皆然的

    2004年左右在筆者搭乘淡水線捷運的高架鐵軌時於臺北北投一帶見到美麗的水圳與水草,下車前往觀察正是滿滿的簀藻,爾後筆者便常常駐足觀察且拍攝下當時的景象。此後簀藻的觀察幾乎涵蓋筆者大半時光,不過特別的是幾乎只要離開北海岸地區,這種植物就變得不是那麼常見,近期在朋友的紀錄中提過臺北林口桃園蘆竹地區也有相當的族群,猜想是因為丘陵綿延造就星羅棋布的小型農園,土溝引水形成許多季節性濕地利於生長,但由於筆者雖為臺北人但並不熟悉該區域地理水文也鮮少在此活動因此目前前往觀測並未發現紀錄,截至2022年,筆者認為本種最大且穩定的族群可能在臺北金山,肥沃的沖積平原提供一定的有機質又不至於過度汙染,而平原滯留水也剛好能夠提供簀藻需求的穩定水文環境。

    生態上看來,由於植物體易於以種子傳播的特性因此容易發生在一些獨立水域的環境,而這些水域通常也都會是些臨時性季節性的水域因此水域中缺乏植食性魚類與螺類,這個特性充分體現在本種對植食性螺類敏感的現況。簀藻的出現誠如前文所述,幾乎未有螺類,因此簀藻出現的水域雖不一定潔淨貧養,但基本上是少植食性生物的,這點上來看,找到分布簀藻的水域可能意味著水生植物的生態會比較好,至少在筆者的觀察中是這樣的,所以在野外筆者是非常喜歡簀藻的。

生長在臺北北投大水圳的臺灣簀藻

2014年筆者拍下這位於北投地區捷運站外水圳的壯觀景象

這裡是另一條位於臺北金山生長著臺灣簀藻的水圳

流入溝中的睡蓮在清澈的流水中與簀藻生長一起

在臺北金山的這條水圳生長著臺灣簀藻但其景緻可能隨時受過度疏濬消失

   20年觀察下來本種在野外還是有一定的族群,但由於地緣關係的問題筆者在北海岸地區較為常見,其次是學生時期活動的南投埔里魚池地區且本種多與圓葉節節菜、白花紫蘇混生,近年來隨著觀測足跡多有涵蓋桃竹地區因此在桃園楊梅以及新竹淺山地區也有發現本種,在最南端發現的族群則當屬屏東滿州生長於熱帶沼澤的族群則與小杏菜、長柄石龍尾生長在一起。

     綜觀來說,簀藻在筆者的野外觀察中算是相當常見的物種,但放諸整個臺灣來說真的不是那麼常見,這點也有可能是筆者走訪不全偏差取樣所致,因此若有其他地區的族群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反之若有走訪野外不妨多加留意也能見到這種美麗的植物。

Refer
20121215
20130727
20190120
20190810
20190817
20210828
20210909

留言

  1. 然後簀藻很特別 誠如文章所說
    我自己真的沒看過簀藻跟螺同框的
    有簀藻的地方完全都沒有螺呢 你下次能觀察看看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石龍尾 (長柄石龍尾) Limnophila trichophylla

東方石龍尾 Limnophila orientalis

長葉茅膏菜 (芬利松茅膏菜) Drosera finlaysoniana

大葉田香 Limnophila rugosa

小榖精 Eriocaulon ciner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