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2的文章

桃園石龍尾 Limnophila taoyuanensis

圖片
     一種未曾謀面但卻備感熟悉的水生植物。     這是來自孩提時代的回憶,也是回憶走向現實的一刻,儘管只有短短半年不到的觀測,但筆者就是想聊聊這個自孩提回憶時代開始的桃園石龍尾,紀念35歲的生日。 2021年末筆者記錄下最接近野生狀態的桃園石龍尾      筆者小時候,那時的校園為了鼓勵課外閱讀因此教室後方每學期都由學校分發一定量的課外讀物,同時,各媽媽們購買各類幼教產品時往往也會贈送一些認識動植物等等的基本科普書籍,印象中當時至少在兩本書中看過石龍尾這個名詞,其中更有一本幼教圖鑑書收錄桃園石龍尾這種植物。那是筆者國小的時候,由於習性比較安靜對同學們下課打躲避球等等的一概沒興趣,觀察小花小草和閱讀這些課外讀物就成了筆者國小時代最感興趣的事物,記得有本叫做樹大十八變的書,因為太喜歡了,所以還帶回家反覆閱讀。與此同時在資訊匱乏的年代,不管是學校的書還是家裡的,就那幾本,反覆咀嚼是少不了的,也就這樣,關於桃園石龍尾的印象便深深刻在了腦海裡。      “石龍尾灰灰的好醜,不過他是原生種,我以後要是養水草還是會養他。”這是筆者年幼時看著書上的圖片這麼說著的。     在解釋桃園石龍尾之前得先說說小時後對石龍尾的印象。由於水族館的普遍,水草缸的造景在那個年代並不罕見,看著 光鮮亮麗 翠綠的水草在缸中吐著小氣泡,反觀一樣是水草的石龍尾,當時書中刊的照片灰灰死死的,實在稱不上好看,不過儘管照片中水下的植株不怎樣,但開花時花朵在水面上的風姿還是印象深刻。當然,過了多年後知道石龍尾相當於水族中的寶塔草,頗好看的,所以當年對石龍尾的刻板印象大概就真的只是圖片的問題吧。不過,這時候的認知也僅止於水族缸中的認識,因為要在野外找到意義上的野生沉水的石龍尾實在不容易,因此實際上在野外第一次發現石龍尾屬的植物那也是在2004年前後筆者開始醉心於野地水草調查之後的事,不過在最新的研究分類裡當時分布於臺北北投一帶的族群其實是舊稱無果石龍尾現稱無柄花石龍尾 ( Limnophila sessiliflora ) 的歸化物種,真正原生且野生的類群則是記錄在屏東萬巒舊稱長柄石龍尾現在直接就叫”石龍尾”的物種 ( Limnophila trichophylla )。好了,以上就是筆者對於石龍尾的認知歷程,有好長一段時間筆者觀察到的石龍尾都是聚焦在臺北市郊的石龍尾,因為實在很漂亮,而且在那個年代並沒有文

禾葉挖耳草 Utricularia gramifolia

圖片
     關於本種乃至於整個臺北五指山區濕地說來在好一段時間是筆者對其都是相當陌生的,因為靠爬山爬過去太不靠譜了,因此這些分佈在低海拔山區的滲水濕地在好一段時間一直都是神祕的存在,甚至野外常見的 二裂挖耳草 ( Utricularia bifida ) 與本篇介紹的禾葉挖耳草 ( Utricularia gramifolia ) 在筆者的見聞時間軸都是相當接近的,而這些因為地緣交通的問題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在筆者的野探中也一一被克服了,因此這篇就來聊聊禾葉挖耳草的發現。 2010年臺北內湖的禾葉挖耳草     " 細雨濛濛,黃花點點。"     大概在2006年以前,筆者對於臺北五指山區上有名的穀精食蟲還處於相當陌生的時候,最早會知道該棲地的原因是因為某次國中同學會在找聚會地,大家相約溪畔烤肉,就這樣,場勘的過程中赫然發現錯落在路旁的穀精草與毛氈苔們,同時當年也拍攝了一些照片隨後發佈在網路討論區上,而這一動作在日後的日子裡可重要了。就在2006年左右一位草友聯系筆者,表示能一同再探五指山區的食蟲水草,記得當天陰雨綿綿的,我們在一個雨後的大水坑發現大量的二裂挖耳草。這可不得了,畢竟當時可以說是筆者第一次見到這種植物,紀念性可見一般。不過除了二裂挖耳草之外,似乎還有一種翠綠肥大但未開花的挖耳草。 2006年尾臺北內湖筆者在拍攝二裂挖耳草時發現紫色花的挖耳草     紫色狂潮,山林裡悄悄落腳的舶來品。     五指山區的植被生態對當時的筆者來說還是很新鮮的,不過時值嘉義大學求學中,並不是能馬上去看看的,終於到了2006年底,終於再訪,看過了穀精草、毛氈苔,這次就直接專心找二裂挖耳草,植株雖然不明顯,但開花時花梗在草叢裡還算的上明顯。有了,這裡有一片黃燦燦的小花,不過正當要構圖拍照時…紫色的?怎麼在植株間混了一朵紫色的花?不論花朵大小和花梗都較為大型,就連葉子也是,綠油油肥肥的鋪在地上,還挺美的。那這是什麼?上次雨中行看到翠綠肥大的挖耳草就是這個嗎?紫色花的莫非是 濕地挖耳草  ( Utricularia uliginosa )?這個想法在不久後就破滅了,根據資料來看這是一種在水族界廣泛使用的前景草,能逛迅速撲滿地面向草皮一樣,另外食蟲界也會栽培,就是大名鼎鼎的禾葉挖耳草,同時現地還有另一種葉子十分像是伏石蕨的三色挖耳草 ( Utricularia

臺灣萍蓬草 Nuphar shimadae

圖片
    你見過一種長得像睡蓮但卻開著黃色小花的植物嗎?如果靠近觀察,隱約看一下還能看到水底下波浪狀的沉水葉,這就是臺灣萍蓬草,一種十分美麗原產自鄉野埤塘的水生植物,也是今天要好好介紹的帶點鄉土味的水生植物。 2021年桃園楊梅臺灣萍蓬草大景      臺灣萍蓬草,這是一種在臺灣頗負盛名且有相當觀賞價值的原生水生植物,有著睡蓮一般的外型但卻開著素雅的黃色小花,而發達的沉水形態更被應用於水族觀賞,"荷根" 就是水族上對睡蓮科植物的稱呼,欣賞他們的沉水葉,所以在園藝以及水族上都有相當的景觀意義,不過園藝上常見的尚有日本萍蓬草 ( Nuphar japonica ) 等品種,一般在區別上時往往簡單的以標誌性的紅色柱頭做為區別,事實上紅色柱頭的萍蓬草屬成員不僅臺灣原產這一種,但若僅指考慮園藝上常見的品種的話確實能用此大略區分。而筆者將在這故事中聊聊自己對臺灣萍蓬草這種植物的看法以及野外遇見的過程。      在剛開始玩水草不久大概在2006年前後時筆者就見過野生的臺灣萍蓬草了,過去不太常在網誌提及本種植物是因為這種植物太過有名,網路上關於臺灣萍蓬草的介紹比比皆是,不過今天筆者想聊些從自身的觀點出發的故事,畢竟就一個水生植物愛好者是不可能不知道這種植物的,那關於筆者與他的故事也許也許也值得與各位聊聊。那麼首先就來說一下,臺灣萍蓬草做為一個瀕危物種其實在栽培保種上是很成功的甚至要說是濫用也不為過,基本上各大公園校園生態池什麼的總是會種上個幾株,不可否認植株美觀易栽培也是主因,因此也能在園藝市場水族館也不難找到這種植物即便這種植物在野外只侷限在特定地區。那為何保種是成功的但是卻又說是濫用呢?因為如果是主打園藝水族觀賞的化只要考慮觀賞性栽培性大致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若是考慮到生態,會不會覺得全臺灣的生態池都種上這一味?是不是在選擇植被上過於罐頭?就好像口袋名單一樣,要闢生態池那就先種臺灣萍蓬草吧。筆者覺得有些濫用,不過這也不能說是絕對的不好,好比方便便宜行事的感覺吧。而說到臺灣萍蓬草可能有個有名的景點會讓你印象深刻,那就是如果曾造訪過福山植物園,大概也會為園區裡雲霧飄渺的生態池美景所震驚,但對於那裡的臺灣萍蓬草筆者的感覺就是個美麗的誤會,甚至這個印象巨大的影響了年少時代的我。     " 福山植物園的臺灣萍蓬草對我來說是個美麗的誤會"。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