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臺灣相當常見分布廣泛的眼子菜科植物,如果要說其常見度在眼子菜科的話大概排第二僅次於馬藻吧。典型的植株包括長批針形葉緣波浪半透明的沉水葉與長橢圓形的浮水葉,整體植物的葉片隨著嫩葉到老葉會呈現褐紅到慮到不同的色澤,在清澈的溝渠水中擺動的尤其引人注目,相當具有觀賞價值,因此在水族中也有使用其做為造景水草來使用的案例,商品名海帶草這個形容可是相當貼切了,不過眼子菜科的成員多半需要強光照,在水族缸中光線不足易發生徒長使得莖節過長葉片過少喪失觀賞性。園藝上本種雖然可以栽植在靜水域環境裡,但靜水域環境下植株莖葉紊亂不若流水域柔順,又因能提供流水域的庭院較少,因此園藝應用上較少。另外由於本種在野外尚稱可見,若在鄉間田野清澈溝渠看到其生長型態可能也會為其形態留下深刻印象。
|
2016年夏季花蓮光復的馬來眼子菜 |
這是一種廣泛分佈又美麗的水草,不過筆者過去對其的觀察可說是相當少。可能許多北部的野外生態愛好者也會覺得本種並沒有筆者說的常見。事實上文獻中馬來眼子菜的分布是全島過去皆有分布的,但在筆者的觀察中至少在臺北並未發現其族群,若是以自己的觀察來下注腳的話那就是臺北未發現,新竹以南常見的植物吧。
筆者對馬來眼子菜的認知最早來自於圖鑑上的認知,雖然本種在筆者的活動範圍臺北並不常見,但大概在2003年前後當時有名的植物討論區塔內植物園曾有網友提過臺北三峽有過本種植物,不過基於現實的原因無從查看。真正到了與馬來眼子菜的實際接觸是在2004年的臺中清水,由於受到圖鑑書籍的影響筆者對於臺中清水的臺灣水蕹感到相當好奇,加上當時的地理概念不熟,在過節回彰化鄉下的同時變央求親戚帶高中時的我到臺中清水去找臺灣水蕹。野地找水蕹?這事談何容易?特別是在沒有任何情報線索甚至地形圖的情況下,找清水的臺灣水蕹大概就跟大海撈針一樣。不過年少志氣高吧,只見小舅載著筆者從彰化的國一經國三最後自國四的交流道下大甲溪畔的北清水,這段行車時間也讓筆者知道彰化到臺中清水確實不能說是順便呢。到了清水後選了塊綠意環繞的農業區開始野探,小舅子則是停在路邊打盹…等著這個好奇心滿滿的姪子消耗體力。不過,這一段任性操作並沒有讓筆者在當時找到臺灣水蕹,但卻在靠近鐵道旁的溝渠發現滿滿的馬來眼子菜。這是筆者的第一次接觸,滿滿的馬來眼子菜長在清澈的水溝,粉紅到嫩綠的新葉以及水面上橢圓的浮水葉在夕陽下搖曳著。2004年的時候拍照設備並不普及,也沒有手機可以隨身攜帶,因此這段第一次邂逅並沒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記錄,只能永遠回憶吧。不過任性的事並沒有結束,半年後夏季筆者帶著相機再次央求親戚帶筆者到清水並拍攝下當時的美景,千里迢迢的一行人再度驅車來到清水,但結果由於颱風剛過,大水沖走了水草,原本清澈的水圳也成了黃泥溝,為了這黃泥水特地跑到清水這行徑也讓在場所有同行親戚感到不解甚至遭致點責罵吧...那照片呢?不是專程帶著相機?因為黃泥溝跟上回印象的水草溝差太多吧,底片相機的實在不想浪費底片所以還是沒留下任何攝影紀錄。不過也大概是在同年冬季發現了在臺中七張犁的族群,這是在探望臺中的親戚時在住家附近的大排發現的,也是非常驚喜的發現,當下甚至撿了路旁的竹竿自河床裡溝了一些植株帶回臺北種植吧,總總跡象顯示對高中時代的筆者來說,馬來眼子菜大概就是跟超夢一樣的存在。
時間來到2007年,揮別任性的高中生時代後,這時筆者已經是嘉義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嘉南地區由於水文地形關係因此筆者在大學時並未太積極探索水草,因此最後也是偶然在社團活動時在嘉義168縣道旁的嘉南大圳注意到滿滿的馬來眼子菜。研究所時更在臺中中興大學求學,更有機會認識臺中地區的水草,這其中除了學校外面綠川裡的龍鬚草之外,在臺中地區最為常見的要算是馬來眼子菜了,分佈範圍遍及臺中市大智路的旱溪舊河道、柳川、潮洋溪、筏子溪已經豐原的軟埤溪,除了馬來眼子菜外上有聚藻、馬藻、龍鬚草與牛毛氈等,筆者甚至做過一分臺中市區河道水草的調查,可見當時當時的熱衷程度。
|
2007年嘉義水上的馬來眼子菜 |
|
嘉南大圳圳底生長的情形 |
|
2007年於嘉南大圳拍下的影像是筆者第一次記錄的野外族群 |
|
2010年臺中豐原軟埤溪的族群 |
|
馬來眼子菜浮水葉 |
|
馬來眼子菜浮水葉與花序近攝 |
|
2010年臺中市區潮洋溪的族群,淺綠色者為牛毛氈 |
|
潮洋溪裡優勢的物種為馬來眼子菜 |
在畢業進社會工作之後,筆者對於水草的熱情不減,除了繼續深耕北海岸地區之外由於工作關係經濟較寬裕,對於南臺灣的探索也積極許多,也就是在2014年筆者與友人深入屏東九如的螢火蟲保護區湧泉記錄植物,當中除了強勢的外來種遍佈水域之外,再人為多次干擾下往日的龐大族群只能藉由照片懷念確實也記錄到了水域中珍稀的長柄石龍尾以及本文的主角馬來眼子菜。2016年筆者首先在花蓮光復的馬太鞍溼地溝渠中記錄到本種,這是除了宜蘭之外意義上真正的東臺灣產族群,隨後幾年又在花蓮富里見到其伴生龍鬚菜的族群,而花蓮豐濱的秀姑巒溪河灘上則有短暫旱生個體。最近的觀察則是在苗栗市區水圳有龐大的族群,高雄杉林的族群則與印度茨藻與陽明柳伴生,高雄美濃則偶與柳絲藻伴生,臺東關山地區則與溝岸的柳葉水蓑衣形成特殊景緻,不過當地疏圳族群壓力大可能有消失之虞。另外筆者已知臺灣最北的族群在不計入宜蘭的奇特個體的話是產於新竹竹北的溝渠,當地族群與柳絲藻、聚藻和水蘊草伴生。
|
2014年屏東九如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屏東九如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馬來眼子菜近攝 |
|
2016年夏季花蓮光復馬太鞍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花蓮光復馬太鞍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花蓮光復的馬來眼子菜沉水植株
|
|
2018年末花蓮玉里三面光溝渠生長著馬來眼子菜與龍鬚草 |
|
花蓮玉里的馬來眼子菜族群困囿在水泥溝內 |
|
2018年末花蓮豐濱秀姑巒溪畔沖刷的馬來眼子菜短暫族群 |
|
2022年春苗栗市區溝圳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2022年末高雄杉林區的馬來眼子菜族群伴生印度茨藻與陽明柳 |
|
高雄杉林區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2019年春季高雄美濃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2022年春新竹竹北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新竹竹北的馬來眼子菜生長在溝渠中 |
|
新竹竹北的馬來眼子菜為宜蘭之外筆者觀察最北分布 |
|
2018年末臺東關山的馬來眼子菜族群深受疏濬影響 |
在眾多分布的族群來說若要評選,筆者覺得最壯觀的族群則當屬屏東來義。當地的二峰圳可以說是馬來眼子菜的故鄉了,將近二米深的渠道裡自清澈湛藍的水底拔地而起的馬來眼子菜,這深邃而美麗的景象不免讓人讚嘆大自然的奇妙,而最美麗的族群則要屬南投竹山的族群,其與小獅子草伴生,溝渠水草多彩,在筆者看過許許多多的棲地當中,享有竹山莫內溝之美稱。
|
2020年南投竹山的馬來眼子菜族群與小獅子草伴生 |
|
多彩的顏色素有竹山莫內河的美稱 |
|
馬來眼子菜生長情形 |
|
2022年屏東來義二峰圳的馬來眼子菜 |
|
二峰圳馬來眼子菜沉水族群景緻 |
|
二峰圳馬來眼子菜浮水葉近攝 |
大致看下來本種雖然在野外沒有立即危險,不過面對溝渠水泥化、水污染以及外來入侵植物影響,族群也已經大不如前了。在棲地劣化以及溝渠疏濬干擾下族群往往凋零而慢慢由外來更強勢的草種取代,比方二峰圳的下游上有水蘊草、苦草以及陽明柳入侵,不知未來族群消長是否會與人為活動有關。而新竹市豆仔埔溪與臺南八甲圳雖有龐大族群,但日漸污濁的水源以及水利建設也考驗著當地族群的耐受性。另外在北橫山區與臺北烏來則有疑似族群,不過截稿前筆者未能進行驗證,因此無法確認。
典型的馬來眼子菜在前文的介紹中除了沈水葉外其浮水葉也是完備的,但宜蘭地區所產的馬來眼子菜過去為林氏圖鑑稱為竹葉眼子菜,因為該地域性浮水葉闕乏,筆者實際觀察與友人栽培都發現類似問題,就是沒有浮水葉,但究竟是環境影響還是調查不完備都有可能,在這裏先特別以宜蘭的馬來眼子菜稱呼。
|
2019年冬季宜蘭三星的馬來眼子菜族群 |
|
宜蘭產區的馬來眼子菜幾乎沒有浮水葉 |
馬來眼子菜在過去30年間算是相當常見的,但由於天然分佈的問題導致筆者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對本種進行太多的攝影記錄,就連這篇網誌的介紹當中的內容也有兩筆來自2022年後的攝影,可見素材之貧乏。不過有鑑於坊間對於口語稱呼上的眼子菜呈現一個稱呼多種表述,在學術上的眼子菜指的是八蕊眼子菜(Potamogeton octandrus),但在中南部常見的馬來眼子菜也就是本種往往也簡稱眼子菜,另外少見的異匙葉藻(Potamogeton distinctus)因為其浮葉外型也常常被誤稱。水生植物俗名混用的問題並不少見,在做地方人文訪談時也常常需要比對其前因後果才說的準,既然當前筆者拍攝的素材涵蓋北中南東,那就彙整寫下來吧,希望大家能從當中發現其區別,最後,也希望大家會喜歡這篇的介紹。
好認真的研究喔 植物學博士
回覆刪除謝謝
刪除台中市北屯區農田水溝本來有馬來眼子菜 ,後來土地重劃填土後,族群不見了
回覆刪除都市開發的必然了,所幸周遭農田水圳還有一些數量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