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茅膏菜 (芬利松茅膏菜) Drosera finlaysoniana
這是一種臺灣產的大型茅膏菜屬植物,在臺灣也算是相當有名氣的一種食蟲植物,過去在新竹蓮花寺濕地的保育防衛戰上本種特殊的外型加上佈滿露珠般的樣子可是地相當引人注目。雖然是臺灣原生種的植物不過在野外幾乎不可能見到,多數人對他的印象也許是來自於食蟲植物玩家間的流通又或是花卉市場中獵奇的商品,然而關於長葉茅膏菜這不俗的身形,確實值得好好聊著。 長葉茅膏菜現在又叫做芬利松茅膏菜 不過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疑問,過去稱呼長葉茅膏菜不是不是和本種的學名不同啊?這裡就不得不提Russell Barrett 和 Allen Lowrie 等人在2013年的著作,這份著作將過去的長葉茅膏菜以及一個近似種一舉分成了11個物種。也許有朋友會好奇,怎麼好端端的2個物種突然就拆成11種那過去的研究又是怎麼一回事?其實首先必須認知的就是在學術研究上是一個不斷迭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過程,迭代的過程中當然如果發現前人研究有瑕疵的部分,那麼必要的修正也是必須的,特別是在研究方法精進之後得到更精確的研究結果。就拿長葉茅膏菜來說,本種是在1753年由林奈氏所描述的物種,在當時運輸保存條件下長葉茅膏菜的標本只是皺縮成一團,腺毛、莖節乃至花色等等皆不易觀察的情況下,這種葉子長長的食蟲植物就被通通叫成長葉茅膏菜了。隨著攝影技術運輸發達科學上有了標本以為的鑑定方式,長葉茅膏菜當中的細微差異在2002年慢慢的以複合群來稱呼。一直到2013年才由花色、莖節以及植株等等的正式分成11個物種。以上,這就是一個研究方法精進之後得到的新結果,不過在臺灣地區因為就只產這麼一種葉子長長的茅膏菜因此直觀的稱呼長葉茅膏菜這點也是合理的,文章接下來也會用長葉茅膏菜 ( Drosera finlaysoniana ) 這個俗名來繼續描述,不過學名則不建議再使用 Drosera indica 。 "10年來 變的是名字,但不變的是其悲催的野外命運。" 對筆者來說,本種的感覺就是這樣的。雖然整個長葉茅膏菜複合群分佈甚廣,南起南半球澳洲北領地,北到北半球日本,整個長葉茅膏菜家族可以說是廣泛分佈的了,就算不看整個複合群單就芬利松茅膏菜來說,也算是廣佈東南亞,那為何臺灣野外的族群會如此悲催呢?過去在臺灣野外主要以低海拔季節性溼地分佈為主的植物,而這剛好也是人類活動主要範圍,也正是在經歷半個世紀